活法分享特輯丨“美好心靈”來自于謙虛
發布時間:2020-04-03 14:32:00 來源:興瑞科技編輯 原創:張忠良中國有句古話是“惟謙受福”。在生活和工作中,時時做到頷首低頭以示恭敬,把功勞讓與別人,得意時不忘形,做到互相禮讓,始終秉持一顆審慎謙卑之心,便是謙虛的本質。我們每個人都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。
但在中國近100多年以來,已經失去了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,很多人總是強調自我,堅持自己的主張,謙虛的美德漸漸被遺忘。
·傾聽也是謙虛的一種表現
比如,與人交流時,只是一味地表明自己的觀點,而很少傾聽別人的真實想法,說話喜歡打斷別人,就是一個不謙虛的表現。這一點我要自我反省。有時,聽到對方的講話不合理,沒有在點子上,或不順著自己的目標,還沒等對方講完,自己就要迫不及待地打斷對方,然后苦口婆心去引導大家,但其結果總是大打折扣。很多時候,大家就想干脆我說什么就做什么吧,反而影響大家的積極主動性。
唯有充分溝通,充分交換意見,才能讓事情回歸到本應該呈現的狀態,才能讓事情圓滿解決。但這個習慣至今還未改過來。
·才能是上天所賜
在工作中也一樣,我們每個人現有的能力,都是通過自身努力,領導培養,以及周圍同事的幫助,并非一人之力才獲得的,為此,我們就需要時時以一顆謙卑之心對待他人,時常思考:我所具備的能力與我所發揮的作用,是否真的“非我不可”那么重要。假如別人扮演與我相同的角色,是不是同樣也能勝任。
關于自身的能力,稻盛老師是這樣說的:“所有這一切,都是上天偶爾賞賜予我,我不過努力加以磨煉而已。我想,任何人的任何才能都是天授,不!才能只是上天借來之物”。
·才能屬于我卻不歸我所有
稻盛老師又告訴我們:“杰出的才能,由這才能創造的成果,屬于我卻不歸我所有。才能和功勞不應由個人獨占,而應該用來為世人為社會謀利。就是說自己的才能用來為‘公’是第一義,用來為‘私’是第二義。我認為這就是謙虛這一美德的本質所在”。
我們拼命努力,獲得了成果,屬于我卻不歸我所有。這句話我們需要深度理解。所謂“屬于我”是因為借我的智慧或勞動所呈現而已。我們要成功,需要充分的緣分,包括團隊的合作,前期領導的關心和指導,提供我努力工作的環境所創造的必要條件等。努力成果的顯現是“因緣果”的具足,自然我們不能獨占成果。沒有努力,自然也不會有好的結果。這就需要我們培育擁有美好心靈的謙卑之心。
·能力為公是第一義
同時,我們需要思考能力為“公”是第一義的道理。我們的存在離不開空氣,陽光和水的滋養,離不開父母,同事和領導的支持與關心,以及公司給予我們的機會與平臺。為此,能力獲得以后,首先我們應該想到為他人,為社會創造價值。假如一個人處處把自己看成第一,所有一切都從自私自利角度出發,就很容易“失道寡助”,也無法呈現美好的心靈,讓生命感受到喜悅。
隨著當今社會謙虛精神的日趨淡薄,把才能私有化的人有增無減,特別是身居要職,理應成為眾人楷模的領導者,這一傾向尤為明顯。如果企業發展中,原本具備優秀的傳統,業績也非常出色。一旦組織的領導層破壞了組織的規范和倫理道德,就會導致違規違法的丑聞層出不窮。
他們把才能據為己有,認為才能純屬私有,不必用之于公,心安理得地把才能用于滿足自己的私利私欲上,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,心靈層級逐步下降,最終讓人生走向悲劇。
·寫在最后
我們要始終牢記“謙卑之心”的修煉,讓謙虛的舉止,謙虛的態度成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資質,成為我們追求美好心靈的座右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