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良說稻丨追求附加價值的阿米巴經營
發布時間:2019-12-05 14:00:00 來源:興瑞科技編輯 原創:張忠良
親愛的家人們,今天學習《實學》第24天的內容:追求附加價值的阿米巴經營
學習這小節中,讓我深感稻盛哲學的偉大之處,一切從經營原點出發,讓經營的人思考問題的本質并直奔高收益的道路,這個根本就是思維方式回歸到經營問題的核心。
誠然,一般企業都有標準成本的說法,有財務成本部門與生產技術(或技術開發部門)共同管理或提出標準成本的核算辦法,這個標準成本為參照以往的歷史成本(或歷史費用),也會參照標準作業法在開發產品時確立的成本測算(也作為報價依據),這個標準成本一般會以實際測算的依據或略微高一點(或低一點)作為定數。
企業往往覺得新品效率會更低,對于新品的標準成本應該更加有包容性的思想,也就是可能測算的成本為A定數,而往往作為標準成本確立為A乘以(1.01-1.03%),也有的企業會按照測算的成本A乘以(0.95-0.99),認為可以具有挑戰給與更高的成本管控要求,這些都是企業內部的文化或思維方式所決定,也就是作業標準成本反映的是人為因素、是理論數據,而不可能是真實數據。
但不管如何,測算與現實差距會很大,最終實際成本一旦出來,與標準成本對照可能會有±20%的差異,這樣原本計算的標準成本就沒有給經營提供實際的價值,而財務核算也是不斷把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對照差距。而一定時間內,需要調整標準成本的基數需要與實際靠近。但經營是在變化的,工藝改善、效率改善,節省了材料成本等。這些創新等工作,又會使標準成本的設定失去意義,財務的核算與標準成本對比成為擺設,就失去原本經營與標準成本對比而改善的意義。同樣,很多新產品生命周期會很短,往往會存在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來不及糾正,在此之前產品就不能再生產了。
在成本分析中,我們只能通過完善的信息化數據和精細化管理,讓產品成本能做到一一對應,成本分析才能體現實際情況和有價值,而不是化更多時間在完善標準成本體系上。
通過學習本小節的思考,認為把工作的核心落實到創造真正的經營價值中非常重要,這也是稻盛老師開創的阿米巴經營的價值。
阿米巴作為獨立的經營組織,所考慮的不光是成本改善的思想,也是圍繞自行設定的主要指標——阿米巴組織的生產值和對應的附加值。也就是說,阿米巴經營不只是降低成本,使實際成本低于公司設定的標準成本為目的,而是作為一個經營主體,首先要盡可能獲取更多的訂單,按照訂單生產時,把成本費用壓縮到最小化,以此來預定數字,并實現和超越預定目標,其結果就是“附加價值”最大化,讓團隊保持活力、富有斗魂,追求創造性開展工作。
在阿米巴經營中“人的集團”是核心,通過銷售最大化、費用最小化、時間效率最高的目標,焦點是阿米巴團隊整體創造單位時間附加值的最大化。而標準成本計算中主角是“物”,考慮這個物品的成本改善,聚焦點在每一個產品的每一道工序上的成本,而無法實現改善成本的“人的力量”,并讓這個力量成為自覺的原動力。
在阿米巴經營中,不采用依據成本計算進行成本管理的另一個理由是,考慮到產品不達到完成狀態就沒有市場價值,在阿米巴核算中,產品做到完美,可以向客戶出貨了才能計算生產值。而一般會計成本核算中,無論產成品或半成品都是需要計算成本的,反映的是制造過程中所花費的成本總和,而不是購買它,使用它的客戶價值。所以,在“單位時間效益核算制度”中,不會從已經支出的制造費用中扣除按“成本計算”評價的半成品價值,半成品只能作為成本和費用而存在。反過來也告訴我們,在經營中盡可能消除半成品非常重要。
通過以上分析,讓我們感受到作為管理會計,在“單位時間效益核算制度”中,不采用復雜的成本計算體系,而只重視讓阿米巴全員隨時都能理解經營實況,并可以立即采取主動措施改善經營整體狀況,讓每一位家人感受到工作成果的價值,并可以通過阿米巴核算表及時分享,讓團隊擁抱和追求勞動帶來的喜悅。